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18年04月27日成立。法定代表人李恒军,公司经营范围包括:风能、新能源的投资、开发;风能、新能源发电;电力销售;机械设备维修;风电、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的技术咨询及服务等。
在汕头南澳海域,由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35台7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迎风矗立,巨大的桨叶缓缓转动,将阵阵海风转化为绿色电力。这是汕头于2021年建成投产的首个海上风电项目,截至目前,该项目已安全运行超700天,累计突破发电14亿千瓦时,与传统燃煤火电机组相比,可节约标煤48.8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1.70万吨。
汕头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已累计突破发电14亿千瓦时。
向海图强、向海而兴,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。近年来,作为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——粤东基地的主阵地,汕头把握时代机遇,把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本、坚持制造业当家、构建“三新两特一大”产业格局的重中之重,谋划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。
经过数年发展,汕头海上风电产业从零开始、从弱变强,不断开拓创新、勇破纪录,跑出了发展加速度,在业内崭露头角,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闻“风”而至。11月29日至30日,汕头又迎来一场风电盛会——风电技术创新发展论坛暨2023国际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召开,吸引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、行业人士齐聚汕头,共探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技术升级路径。
南海之滨的汕头,何以能吸引世界的目光?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,剑指成为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、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,又有何底气?回顾汕头海上风电发展这几年,答案呼之欲出。
提起风力发电,汕头人并不陌生。早在1988年,汕头南澳县就开始建设陆上风力发电场,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风电开发的先锋;2010年,国内最大型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落户南澳岛,为我国新能源开发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。
这都要归功于汕头优越的地理位置:地处北回归线上,拥有218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67公里海岛岸线,风力资源丰富。但风电要从陆上向海上跨越,并非易事。2017年,国内海上风电制造龙头企业——上海电气风电集团(下称“电气风电”)率先落户汕头,由此拉开了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序幕。
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助力,多个海上风电纪录在汕头诞生——2019年,亚洲最大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汕头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基地投产;2021年,基地又下线了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,再次刷新亚洲纪录;2022年,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汕头实现并网发电,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正式进入11兆瓦时代;2023年6月,电气风电自主开发的海神平台16+兆瓦全海域平台机组在汕头基地组装下线,是当时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、最大风轮直径机组……
每一次刷新纪录,都是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蹄疾步稳的生动注脚。渐渐地,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将目光投向汕头,包括生产机舱罩、塔筒、柔性支流设备在内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多家企业陆续抢滩汕头,为“汕头制造”在海上风电行业打响了名气。
在采访交流过程中,企业也表达了落子汕头的主要原因。首先是风能资源优势,汕头地处我国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,海域风速可达9—10米/秒,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800小时以上,属海上一类风电场。其次是政策优势,《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(2017—2030)》在汕头布局共3535万千瓦风电规划装机容量,约占全省规划装机容量的53%,占整个粤东区域的60%以上,规划场址水深50米以内,具备施工成本较低、可连片开发等独特优势,是全省能够率先实现海上风电平价上网的地区。不少业内人士也认证,汕头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,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前景广阔,可谓是真正站在了“风口”上。